
“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,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。带着垂钓的鱼杆,带着露营的篷帐,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……”1981年,随着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《哈尔滨的夏天》播出,其主题曲《太阳岛上》便广为传唱,成为太阳岛最成功的广告,这是载入中国音乐史册的关于立夏记忆的动人旋律。
《哈尔滨的夏天》是中央电视台1980年在哈尔滨拍摄的一部电视艺术纪录片,描绘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夏季风光以及“哈尔滨之夏”音乐会等夏季活动。由于当时原定的主题曲没有通过审查,著名作曲家王立平才被临时邀请重新创作一首歌。1941年出生的王立平是吉林省长春市人,当时和王酩、施光南一同被誉为“新时期青年作曲家中的‘三驾马车’”。他笔下经典众多,《驼铃》《牧羊曲》《枉凝眉》《大海啊,故乡》……不仅铸就了一个时代的辉煌,更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。
《太阳岛上》不仅让这个本来并不知名的太阳岛变得热闹起来,还一下子成为当时很多人向往的旅游胜地。不过,无论是作曲家王立平还是演唱者郑绪岚,他们此前都没有到过太阳岛。“我当时没有到过哈尔滨,也没有上过太阳岛,但不到实地就进行创作并不是我开创的,范仲淹也没有到过岳阳楼,但还是写出了《岳阳楼记》,写出‘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’的千古绝句。我虽然没有去过太阳岛,但我可以用《太阳岛上》这首歌曲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”回想起当时情景,王立平说他在创作《太阳岛上》之前,这个主题已经在心里酝酿了很久。
“《太阳岛上》这首歌我并不只是写太阳岛,而是借着太阳岛的名字,来抒发我们这一代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对未来的憧憬。艺术要给人以美感,给人以启示,给人以激励,我很高兴我的歌引起了大家的共鸣。”王立平说。
在唱《太阳岛上》这首歌之前,郑绪岚也没有去过太阳岛,更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岛。录制《太阳岛上》是郑绪岚第一次正式在录音棚唱歌。“可以说,这首歌是我生命中的第一首歌。当年的录音条件和现在差距很大,现在哪里录错了就在哪里重唱一下就行了,而以前必须一气呵成,如果有轻微的错误就必须从头唱起。”《太阳岛上》的录唱很顺利,郑绪岚只录唱了几遍就完成了录音工作。
1981年,该曲随着纪录片《哈尔滨的夏天》在电视上正式播出。让王立平和郑绪岚没想到的是,这首歌激起了那一代年轻人的共鸣,一时间火遍全国!太阳岛以前就是一个无名岛,现在成了文化主题公园,一首歌带红了一个旅游景区。
郑绪岚分析,《太阳岛上》的走红,不仅因为这首歌曲曲风轻快、朗朗上口,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。在此之前,人们听到的大多是铿锵昂扬的歌,流行音乐刚刚起步,《太阳岛上》非常抒情,郑绪岚的演唱风格走的是细腻路子,听起来很亲切,所以受到欢迎。歌曲唱得那么好,大家想到实地去探个究竟,也是很正常的。
哈尔滨音乐博物馆馆长苗笛表示,《太阳岛上》是一首清新明快的歌曲,该曲曲风轻快、朗朗上口、旋律优美、意蕴深长。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旋律特别舒畅,其发展手法主要用了重复和变化重复。旋律中每个乐句都从弱拍开始,特别是后面的两次六度大跳,格外增加了旋律的动力感。歌曲所处的年代,主流音乐大多数都曲调高亢、情绪昂扬,而该曲一改风貌,非常抒情。郑绪岚的演绎细腻亲切,加上歌词中“明媚的夏日”“背着六弦琴的小伙”“穿着泳装的姑娘”等画面感十足的细节,使得歌曲引人入胜,恨不能到实地一探究竟。歌曲不仅仅满足了宣传纪录片的需求,将哈尔滨的太阳岛烘托得美轮美奂又充满闲情逸致,使得即使没有去过太阳岛的人也能尽情欣赏歌曲的魅力,该曲给20世纪80年代的内地歌坛,吹来了清新自然的风,悠扬的乐曲,令人如醉如痴,心旷神怡。改革开放后音乐创作迎来春天,歌曲《太阳岛上》描写了哈尔滨人民当时的精神状态,让人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后这里经济建设的成果和文化的繁荣景象。音乐可以打响一个城市的品牌,也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,当年的一曲《太阳岛上》唱响之后,让哈尔滨成为国内很多人朝思暮想的旅游胜地。
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
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摄
太阳岛上郑绪岚上一篇 为青春留下最美的色彩